一派东风到此时,
春晖无尽满园枝。
(资料图片)
“京韵·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北交流展”开幕以来,结合非遗精品多次开展惠民活动,给广大观众带来了丰富的非遗体验。
芳菲四月,为了呈现当季非遗的独特魅力,国家大剧院与浙江省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于4月8日至15日特别策划推出“婺风遗韵·春天里”非遗金华周活动,以人类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婺州举岩)”为核心,汇集与之相关的52个非遗项目,谱就“春语——望江南”“春意——相见欢”“春行——满庭芳”三部曲,植入一个优雅明丽的江南春天,奏响“婺风遗韵”春之华章。
4月8日活动当天,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婺州举岩)、锡雕、东阳木雕、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东阳竹编、东阳针刺无骨花灯、婺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将会亲临现场进行展示,表达宾主相见之欢乐、非遗对话之欢畅,传播婺风遗韵,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让非遗更好走近观众,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本次活动招募学员参与体验,学习工匠精神,感受婺风遗韵,共享春天里的美好时光。具体安排如下,感兴趣的观众可扫码报名,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哦。
体验项目介绍
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婺州窑,创烧于东汉,成熟于六朝,鼎盛于唐宋。在唐代以前是我国南北六大青瓷窑系之一。“婺州窑手绘陶瓷”非遗体验课,传承人老师将带领学员们以坯为纸,将画入坯,利用料笔和颜料,在婺州窑白色坯盘上手绘属于自己的春日美好,感受绘画与陶艺结合的神奇魅力。
婺州举岩茶宋代点茶技艺
婺州举岩茶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婺州举岩茶点茶技艺也在宋代渐入兴盛。点茶时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沸水调糊,同时用茶筅不断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在粥面点茶作画。来自金华的陆羽茶书院茶人团队秉持“精行俭德”的茶修理念,传承婺州举岩茶宋代点茶技艺,以民间力量广泛传播非遗茶知识,弘扬中华茶文化。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
针刺无骨花灯源于唐朝,以针刺成孔,灯面无骨而得名。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制作工艺复杂,须经过绘图、粘贴、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背、刺绣、竖灯、装饰等十道工序,造型别致、空间感强,古朴典雅。非遗传承人老师将带领学员们取其部分工序,精制而成精美的针片挂件,感受独属于江南的灯彩灯韵,传递民间工艺的匠心手作之美。
宋韵香篆
篆香,历史悠久,从唐代始,至宋代达到高峰,也叫拓香、印香。将香篆置于压平的香灰上,将香粉填入香篆内并刮平,取出香篆,点燃印成篆文形状的香粉即可,香粉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序燃尽。香篆的纹样有很多,如“福、禄、寿、喜”字,梅花、莲花、祥云等,表达吉祥、祈福的寓意。陆羽茶书院茶人团队的授课老师以香传道,带领学员们探寻宁静致远。
宋韵插花
宋式传统插花的显著特点是花枝较少,选材时重视花枝的美妙姿态和精神风韵,喜用素雅高洁的花材,造型时讲究线条飘逸自然,构图多为不对称平衡,利用不多的花枝,通过宾主、虚实、刚柔、疏密的对比与配合,轻描淡写,清雅绝俗,以体现大自然中固有的和谐美,抒发诗情画意。授课老师将用花草树木的语言带领学员们共同领略阳春三月的美好。
东阳蓝印花布(植物染)
蓝印花布是在我国广泛流行的手工印花织物,与苗族的“蜡染”同为中国古老印染业中的两大流派,色彩和图案朴实典雅,具有浓厚的乡土韵味。东阳林栖团队的授课老师将带领学员们用靛蓝的植物染料和手工纺织的方巾,扎染一方带有自然密码的蓝白之美,寓教于乐,留住非遗之美,春天之美,中国之美。
浦江十字花
浦江十字花绣于十字布上,一根针、一根线,有挑有钩有绗,针法多变,并要求正反成像,不留线结。其工艺简单,但针法灵活、技巧颇多,尤其是与钩针、溜针、平绣、绗缝相组合的十字绣技法独特。此次非遗体验课上,非遗传承人老师将带领大家体验独具匠心的十字花绣技艺,一起制作富有春天韵味的茶垫。
浦江剪纸
浦江剪纸,始于唐代,鼎盛于明清时期,其风格独特,地域鲜明,技法上阴剪阳镂兼施,既折叠又衬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清新秀丽,精巧柔美,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绘画感,为中国剪纸主要流派之一。非遗传承人老师将带领大家拿起剪刀,一起剪一隅春天,剪一缕茶香,让非遗的光彩在此定格。
“京韵·婺风——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北交流展”将展至4月16日,展厅内荟萃北京、浙江金华两地的非遗精品,来参加非遗周活动的朋友别忘了到展厅好好观赏。
左右滑动查看唯美展厅
本期文案:白伊丹 刘怡凤
本期编辑:李子
关键词: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